深冬时节,气温骤降,在“中国榨菜之乡”的余姚,菜农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整修田地、土壤施肥、移栽种苗,为来年的榨菜鲜头丰收打下基础。现在每年,余姚农民靠收割榨菜“鲜头”,就能获得两亿元左右收入,有些大户承包二三百亩土地种榨菜,年收入高达几十万元。正如民谣唱的:“颗颗榨菜头,垒起幢幢新高楼。”榨菜早已成了余姚人的致富菜。
“余姚榨菜”已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一个农业品牌,更是余姚城市的一张名片,成了这个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做大产业 一方水土种一方菜
车子沿329国道线走进余姚市西北地区,随处可见一幢幢气派的农家别墅,当地农民笑称,这些都是用榨菜头“垒”起来的。姚北的泗门、临山、小曹娥、黄家埠四个乡镇是余姚榨菜的主产区,种植榨菜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70%以上。每天,有十多万公斤的榨菜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在地图上可以看到,自东向西,小曹娥、泗门、临山、黄家埠四个乡镇沿杭州湾而列,沿海平原松软的土壤肥沃,雨量充沛,为榨菜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水分。“这四个镇出产的榨菜,总是比其他产区的鲜嫩肥厚。”朝阳榨菜基地负责人邹元桥说,“与黄家埠镇接壤的绍兴上虞县,相距不过十几分钟车程,种出来的榨菜,口感就是没有黄家埠的好。”
除了日照、土壤和降水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余姚榨菜与四川榨菜还有个最大的不同,四川榨菜是春种秋收,余姚则是秋种春收,由于生长期间越冬经霜,使得鲜菜头的甜度、口感更好,加上菜农的精耕细作,因此,余姚产榨菜块形圆匀、质地肥厚、口感脆嫩,深受消费者喜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种一方菜。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上世纪60年代余姚就开始种植榨菜。说起这个,几乎所有种榨菜、做榨菜、买榨菜的余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半个世纪前的一个冬天,余姚小曹娥镇农民姚长灿挑着一担梅干菜在萧山街头叫卖。由于问者寥寥,心情沮丧的他在街头买了300多克榨菜种子回乡试种,谁料到这一偶然却在姚北大地上萌发出一个产业品牌的奇迹,发展出一个年产值超十多亿元的庞大产业。40多年后的今天,余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榨菜生产加工基地,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年产鲜头近10亿,菜农队伍已超过15万人。
邹元桥给笔者列举了在余姚种榨菜的利好:种榨菜的收入相当于种棉花的三倍、种水稻的五倍。特别是余姚市政府积极扶持榨菜产业,实施榨菜保护价收购,更是免去了菜农的后顾之忧。他回忆说,2011年全国蔬菜价格呈现跳水式下跌,余姚榨菜却实现了丰年不减收,全靠政府联手协会、企业实施价格保护,不仅保障了全市9.35万亩榨菜顺利收购,而且收购均价稳定在每千克0.48元,菜农亩产收入较去年不降反增。
在宁波铜钱桥食品菜业有限公司的产品陈列室,笔者看到仅小包装的榨菜就有榨菜芯、榨菜丝、老板菜、香辣榨菜等十余种。作为余姚榨菜龙头企业之一,铜钱桥公司积极走现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引进真空包装、高温杀菌等现代技术,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认证体系,不断促进榨菜小包装产品的升级换代。公司年产榨菜4万吨,2011年实现销售额3亿元,“铜钱桥”荣膺中国名牌称号,已经打入欧尚、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连锁超市。
余姚大力开展“质量兴菜”工程,引导榨菜产业一步一步地走上了工业化的发展轨道。从最初的自种、自腌、自卖的传统加工模式到逐步转化为现代化生产加工模式;从最初的以家庭作坊式居多,到现在逐渐上规模和档次;从以往大桶散装进菜场到现在的小包装、精包装进超市和专卖店,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全市47家榨菜企业中,浙江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余姚市农业龙头企业5家,占该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25%,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4家。
如果留心一下,你会发现,余姚榨菜就在你身边。在深圳航空公司的民航班机上,乘客享用的午餐中有一小包余姚出品的榨菜;打开一碗“康师傅”方便面,也有一小包产自余姚的“国泰”牌榨菜;进到沃尔玛等超市,随手拿起一包榨菜,基本是来自余姚的。
余姚榨菜协会会长章苗康介绍,余姚农产品加工企业正从单一的榨菜加工转变为综合性蔬菜加工,仅相关产品的包装、彩印、运输、机械制造,一年就可产生两亿元的产值。
做实质量 主旋律是绿色
从形状修正到初腌、复腌、第三次腌制、切片、称重包装,拌入盐、味精、辣椒、香辛料等种配料,直至装箱入库,在余姚朝阳榨菜厂,笔者看到,从“鲜头”加工成榨菜成品的步骤有10多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余姚榨菜就基本上告别了使用苯甲酸钠做防腐剂的历史,使用真空包装和”巴氏杀菌“法来实现灭菌和保鲜。”宁波余姚检验检疫局农检科科长应伟军说。
作为余姚市第一家引进“巴氏杀菌”法的榨菜企业,朝阳榨菜厂1983年建厂至今的发展历程,正是余姚榨菜质量理念和发展模式转变的缩影。厂长王小平介绍说,余姚榨菜经历了几个关键的转型期,才成就了全国榨菜产业“霸主”的地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榨菜小包装开始替代以往的坛装,这是余姚榨菜向安全卫生和精加工迈进的第一步;上世纪90年代初,“低盐”理念进入榨菜生产领域,并出现了丝、片等各种形态的榨菜,健康、时尚成为榨菜生产的新坐标;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余姚榨菜审时度势,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实施,统一发布禁令,取缔防腐剂,“巴氏杀菌”、流水线生产等现代工艺悄然兴起。
“那么,现在余姚榨菜的主旋律是什么?”笔者笑问。
“绿色。”王小平毫不犹豫地回答,“公司下一步的目标是做榨菜果脯、脱水榨菜,以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打入高端市场。”
倡导绿色主旋律,以绿色促质量,为余姚榨菜融入大都市、走出国门插上飞翔的翅膀。
从源头对榨菜基地实施标准化管理和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过去那种“千家万户种榨菜、腌榨菜、提着小篮卖榨菜”的场面早就不见了,眼下,榨菜生产“公司+基地”的监管模式已100%覆盖。这几年,余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创建了相关专业合作组织14家,联结以榨菜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10余万亩,泗门、临山、小曹娥、黄家埠镇建成4万余亩优质榨菜标准化示范区,辐射带动农户5万余户。其中,余姚市农产品加工基地、泗门镇优质高效蔬菜加工创业基地被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以朝阳榨菜厂为例,其1700多亩基地都通过了绿色无公害基地备案。“每年,我们都会给农户培训,并统一组织播种、农药、化肥采购、使用,确保用药规范。”王小平说。
从行业标准入手对产品质量进行强制性统一达标。2005年,针对余姚榨菜防腐剂超标和榨菜质量整体档次不高等问题,政府和榨菜协会联手颁布《余姚榨菜地方标准》,从播、种、灌、腌、制、加工等全程设定16条行业质量标准,对巴氏杀菌设定100%的硬性指标,并以生产卫生、销售量等设置榨菜加工企业准入门槛,对榨菜企业生产、加工诸多环节进行经常性的质量检查,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坚决取消生产资格。准入门槛和行业标准的提升,使得一大批损害余姚榨菜声誉的企业被淘汰,余姚榨菜的品牌更加响亮。
产业基地规模化、生产布局区域化、产品加工标准化的发展模式,打造了“余姚榨菜”的质量金字招牌。笔者从余姚市榨菜协会获悉,“在今年国家、省、宁波市各级抽检中,均未发现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在国人频频为食品安全担忧,质问“我们还能吃啥”的情况下,2007年以来,余姚榨菜没有出过一起食品安全事件。
做强品牌 两条腿走路
今年2月,浙江名优特新农产品(美国)展示展销中心正式开张,在市政府统一组织下,余姚朝阳榨菜厂厂长王小平带着他的“龙山牌”榨菜去美国“吆喝”了一圈,赢得了美国大超市供货商北方食品公司的订单,要求“先发几百箱试试销路”。除了“龙山牌”,朝阳榨菜厂还在美国注册“川霸王”商标,销量良好。王小平说,这样的展销会,每年都会随政府参加。
从1999年余姚榨菜产品第一次获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金奖以来,余姚市政府就实施了榨菜产业品牌战略,统一包装、统一经营运作、统一管理,使得“余姚榨菜”品牌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商标注册宣传引导、创牌企业资金奖励和政策扶持,拍摄余姚榨菜广告片,参展国家、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举办余姚榨菜文化节,邀请著名影视演员唐国强担任余姚榨菜形象代言人、走出国门举行余姚榨菜推介会……行业整体品牌运作有条不紊在政府推动下进行。特别是2004年取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许可和2007年成功注册为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仅为余姚榨菜在内外两个市场获得商标保护,还进一步将余姚榨菜的声名源源不断传向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品牌的影响力很快显现。2008年,随着第一批9家企业被获准使用“余姚榨菜”商标后,身价提升,不但成功挺进各大中型超市,产品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备得福”公司老总阮银福说,获得原产地保护和证明商标后,当年的销售就提高了近20%,还供不应求。在河北石家庄、东北的哈尔滨和沈阳等城市,余姚榨菜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至90%。
余姚榨菜协会会长章苗康告诉笔者:“协会对品牌进行管理和规范,哪家企业在质量把关、标准化生产、收购价制定等方面违反协会规定,就不允许使用‘余姚榨菜’商标。”目前,“余姚榨菜”证明商标的使用面,已占余姚全部榨菜生产加工企业的三分之一,品牌榨菜产量占榨菜总产量80%以上。
只要企业能创出“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就能获得50万元奖励。政府的引导支持增强了企业主动“创”牌、“护”牌的积极性,先后涌现了“铜钱桥”、“国泰”、“备得福”、“富贵”、“乡下妹”等20余个知名品牌。如今,余姚榨菜中已有3个中国名牌、16个中国驰名商标、30多个宁波市级以上名牌,在浙江农产品中绝无仅有。
品牌战略的实施有力地助推竞争优势的提升,余姚榨菜在成功打下国内市场半壁江山的同时,又快步走出国门,产品远销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美国、加拿大、法国、比利时等亚、美、欧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晨曦”、“国泰”榨菜还获美国FDA认证。宁波余姚检验检疫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余姚榨菜产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积极推进检验监管模式改革,为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建立“绿色通道”,先后实施了ES系统报检、“集中审单”、出口农产品源头追溯管理、出口农产品风险管理等,提高了通检速度,降低出口成本,提升了余姚榨菜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中,在全国榨菜行业出现一定下滑的背景下,余姚榨菜出口却保持平稳,而且价格高出同行15%。”余姚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戴晓燕自豪地说。
提起榨菜,人们自然会想起四川涪陵,其实“余姚榨菜”作为余姚最早获得“原产地标记”的产品之一,近年来奋起直追,名扬大江南北,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0%,产品远销到美国、日本、法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全市农民受益面最广、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竞争力最强、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一个产业,余姚榨菜成功走出了一条由政府、企业、农民联手“做大产业、做实质量、做强品牌”的发展之路。
为提升余姚榨菜在国际市场的声誉,服务特色农产品顺利出口,宁波余姚检验检疫局充分发挥检验检疫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推进检验监管模式改革,检企联手促余姚榨菜香飘海外。
源头防范质量安全风险。前几年,由于小包装榨菜存在着“多、小、散”的现象,超范围、超标准使用着色剂和防腐剂的问题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余姚榨菜的声誉,为此,余姚局从“源头”抓质量,对榨菜生产基地实施“公司+基地”监管,帮助生产企业不断完善卫生质量管理体系,指导企业按良好种植规范(GAP)控制种植基地,定期对基地农药、肥料的使用、灌溉水源的安全、蔬菜基地安全用药管理制度、田间管理制度、栽培管理制度、蔬菜溯源制度以及蔬菜基地的管理制度实施有效考核。实施严格的卫生注册管理制度,对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实施严格备案制度,建立出口蔬菜农药残留追溯和控制体系,做到“源头可控制,过程可追溯,质量可保证”。
牵手企业共同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发挥技术和信息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政策指导、技术人员培训等服务,如针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美国现代化法案、欧盟农残标准更新等,在第一时间收集信息,帮助企业翻译新标准,为出口企业举办培训,进一步强化基地农药管理体系,对库存产品进行摸底检测,做好产品质量监控,从多方面帮助企业应对技术壁垒,使企业规避了不必要的损失。通过深入调研,该局还对长期困扰榨菜质量的高盐、防腐剂和香料添加、pH值等难题,帮助企业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进行破解,同时,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开展HACCP食品安全认证,先后帮助指导6家重点出口榨菜企业通过了HACCP认证,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
助推余姚榨菜获原产地标记。按照《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及其实施条例,余姚局自2002年起,根据余姚榨菜的历史、地理范围、产品品质特征、产品栽培过程、生产内容、内外市场占有情况等,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并协同农业部门和榨菜行业协会,申报余姚榨菜的原产地标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于2003年7月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综合评审组的现场审核和12月份的再次考核,2004年6月,宁波检验检疫局副局长王松青分别向余姚市人民政府颁发了余姚榨菜(铜钱牌、桥牌、备得福牌、国泰牌、久久红牌)两个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为余姚榨菜勇闯国内外市场撑起品牌“保护伞”。
为余姚榨菜走出去建立“绿色通道”。近年来,余姚局先后对出口榨菜企业全面实施了ES监管,“集中审单、重点抽单、随机派单”检验监管方式、出口农产品风险管理、源头追溯监管等新模式,使出口榨菜的报检检验周期从原来的5个工作日缩短到1~2个工作日,符合条件的出口批次基本可达到“零等待”、“零库存”通检放行,大大提高了通关速度,降低出口成本,提升了余姚榨菜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支持农产品企业和基地发展,检验检疫、农林等部门积极建立协作机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建立了定期交流、监测联手、联合培训和检查等合作机制,为企业和基地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服务。
“余姚榨菜”已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一个农业品牌,更是余姚城市的一张名片,成了这个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调味品网(www.tiaoweiwang.com)行业招商批发平台,提供食品,干货,香料,火锅底料,调味品,酱油,醋,糖,香油,鸡精,调料,味精,番茄酱,芝麻酱等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