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2点多,记者来到位于大嶝桥下的大嶝盐场,此时,挡住去路的是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门上“铁将军”把守。隔着铁门,记者看到盐场里已没有往日热闹的晒盐景象。
十几分钟后,十多名骑着摩托车的大嶝村民先后来到盐场,他们打开铁门,走向盐山铲盐。虽然盐场已经正式关闭,但是堆积的盐山仍需要他们装包后卖出去。
“大家都很舍不得,因为很多人几乎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大嶝盐场。”61岁的大嶝盐场管理人员老蔡说,大嶝盐场规划于1966年,建造时他虽然只有14岁,还是跟着生产队里的大人们一起填海造盐场,石头太重挑不动,他就帮着捡小石头垫平盐场的地面。他笑着说,盐田里的盐,因为掺入他们当年流下的汗水才会那么咸。
自豪
一度作为贡盐进献朝廷
盐场曾被清朝皇帝加封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大嶝盐场产出的海盐,在省里都是数一数二的。”老蔡自豪地说,大嶝盐场自投产后,一直沿用的是上千年来的传统制盐工艺,所以制出的海盐质量非常好。
据称,大嶝盐场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同安(大嶝原属同安)田少海多,产盐成了沿海居民重要的生活来源。得益于当地的气候,翔安一带出产的海盐为白细盐,产量大,质量好。
翔安区文史专家张再勇介绍,早在宋代,朱熹主簿同安时,曾经来到大嶝,看到当地盐场的盐女面朝盐田背朝天,每日受风吹日晒之苦,十分感慨。于是,他建议盐女们用红头巾裹头遮面,以挡风日。从此,大嶝女子有了裹红头巾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大嶝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清朝时,大嶝人用古法制造的盐一度作为贡盐进贡朝廷,皇帝品尝后觉得贡盐甘咸爽口,特加封盐场,所以被称为“尚方”盐场,这些故事一直为当地居民所津津乐道。
工艺
制盐古法慢工出细活
海水经七道坎晒成盐
这种制盐古法究竟是如何?老蔡向记者做了简要介绍:涨潮时,先将海水通过沟渠引入,然后再经过7道依地势而建的“土坎蒸发池”。在第一道坎,盐度只有2%,经过多道蒸发,最后一坎的盐度已可达24%,白花花的盐巴慢慢就在结晶池里显现出来了,这需要约一周的时间。
老蔡说,水分蒸干后,工人们便用木制工具扫盐,天气好的话,一天可以扫一次。扫起的盐运到“大坨”简易包装,而后运往盐场码头,之后送往厦门岛内加工,再投放市场。
大嶝盐场一直以来都是我市唯一的定点食盐盐场,也是省盐务局的定点食盐生产点。每年可生产一万多吨的海盐,生产出的盐30%-40%是一级细白盐。
未来
盐工可按工龄拿补偿金
盐场地块用途目前不详
盐场要收作何用?记者采访了大嶝街道办相关人员,据介绍,大嶝盐场地块暂被市里收储,目前具体用途不详。
盐场不生产了,盐工们未来生活如何获得保障?据了解,为了安顿好盐工,政府按工龄长短进行了补偿,例如在盐场干了20年、平时月工资为2000元的工人,将得到一次性4万元的补偿,30年工龄工人的补偿金则是6万元。
记者了解到,大嶝盐场产的海盐主要销往一些食品加工厂,仅有少部分加工成食用盐,并非市场上食盐的主要来源,泉州的山腰盐场以及漳州的漳浦盐场,才是厦门市民餐桌上食盐的真正来源。因此,大嶝盐场关闭不会影响市民的餐桌用盐。
他们眼中的大嶝盐场
卤水是做豆腐的好材料
盐场的卤水是制作豆腐上好的材料,小时候,大嶝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做豆腐,大人们经常会叫我们这些小孩子,拿着小瓶子去盐场装一些卤水回来。因为用这里的卤水做出的豆腐非常的鲜嫩美味,是当时那个物资相对匮乏年代中的一道美食。直到最近,还有很多朋友托我从大嶝盐场买一些盐回去吃。
——翔安区文史专家张再勇
喝老盐水治肚子疼
村民们还把海盐当成治病药方,以前吃坏肚子,都会找来藏了10年以上的老盐,泡一杯盐水喝下去,肚子马上就不疼了。不过,现在这么老的盐几乎都找不到了,能找到3年前的就非常不容易了。
——大嶝盐场管理人员老蔡
调味品网(www.tiaoweiwang.com)行业招商批发平台,提供食品,干货,香料,火锅底料,调味品,酱油,醋,糖,香油,鸡精,调料,味精,番茄酱,芝麻酱等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