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27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粮农组织(FAO)、加拿大卫生部(HC)、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等42个国家和机构的上百名代表,共同交流了食品安全全球化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会后,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专访时,各国专家与政府官员也从各自视角,发表了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看法。不少专家表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很有信心,并指出了中国近年来在食品安全上的几大进步,如努力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等。与此同时,他们也带来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食品安全是全球难题
从日本老字号卖过期食品丑闻,到11月26日,美国7个州召回涉嫌受大肠杆菌污染牛肉的事件,食品安全成了各国面临的难题。究其原因,与会专家们表示,首先,农业生产、食品加工、保存、零售等加快了食品流通全球化进程;其次,城市化让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在外就餐次数增加了;再次,人和食物的流动加速了病原体流动;最后,先进的分析手段使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而消费者的期望值也逐步升高。WHO食品安全司司长约根·斯伦特接受《生命时报》记者专访时提到,“在安全保障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完美无缺,也没有哪个国家做得很差,所以才需要相互交流、合作。”
“就目前国际形势来看,食源性疾病还是各国面对的首要难题。”约根·斯伦特表示,全球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死于可预防的食源性疾病,食源性腹泻病例每年超过40亿起;因食物和水引起的腹泻,每年则要夺去180万儿童的生命。新西兰食品安全局总司长托尼·卓布拉更表示,世界上30%—40%的腹泻都是由食源性疾病引起的。
即便发达国家,平均每年也有1/3的人发生食源性疾病。FDA办公厅主任苏珊·温克接受《生命时报》专访时也承认,即使像美国这样几乎拥有世界最先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国家,同样要面对这一难题。“最近,我们的菠菜、花生酱和肉类都出现了病原菌污染,这证明我们在预防上还存在漏洞。为此,我们对‘从源头到餐桌’作了进一步改善和调整,加大了对农民、农场主和企业的教育。”
在发达国家屡现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同样不容乐观。对此,约根·斯伦特解释说:“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之所以频发,是由于他们不断采取最新的生产方式,如尝试把大量的禽畜饲养在一起等。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信息共享,使在生产上处于落后位置的国家不要重蹈覆辙。如已在欧美暴发的疯牛病以及大肠杆菌感染,现在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了。而如果中国、南非等国借助美国、丹麦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很可能避免或减少损失。”
全球称赞中国的努力
曾几何时,中国的食品安全不光让国人忧心,也成为了各国媒体攻击的重心。然而,近年来,中国的努力却改变着这一现象。会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透露,据今年上半年统计,中国消费量最大的食用油、酒类、粮食加工品、肉制品、乳制品等10大类产品,合格率均在90%以上,其中肉制品合格率达97.6%,出口食品的合格率更是常年保持在99%以上。日本厚生劳动省今年7月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去年中国输日食品合格率为99.42%,高于欧盟(99.38%)和美国(98.69%)。他表示,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的食品质量是好的,安全水平是高的。中国政府目前所实行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和相关工作,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推动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些努力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诚意。约根·斯伦特表示,中国近些年来的进步主要有三。首先,努力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其次,着手制定关于杀虫剂使用和食品添加剂的国际标准。“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不会参与国际标准委员会相关标准的制定,而中国做到了这点,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企及的。”最后,中国正加紧和INFOSAN(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的紧密合作,信息共享。“希望以后,中国能有自己的交流平台。”
会议期间,国家质检总局与加拿大、韩国、蒙古等多个国家的相关部门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一直与美国政府有密切合作,”苏珊·温克向记者透露,最近,双方将就食品、饲料和药品、医疗器械安全问题,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加拿大食品检验署动物产品执行理事会理事保罗·梅耶表示,中国很乐于学习他国的先进经验,也常派相关人员赴加拿大学习食品检验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我们期待和中国更紧密的合作,互相促进。”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福利局局长周一岳更表示,香港90%的食品依靠进口,其中超过1/4来自内地。内地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保证了供港食品的质量。因此,香港对内地食品安全很有信心。
中国需要更多理解
尽管如此,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制约,中国食品生产加工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小型食品加工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还有极少数企业存在偷工减料、滥用添加剂等问题。
同时,中国在食源性疾病监测上也存在较大缺口。美国每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案例7600万起,人口比我们少得多的澳大利亚也有450万起;而中国每年只有区区一两万。这一数字显然和实际数据相去甚远。而老百姓也顶多认为食源性疾病就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拉肚子而已,“他们不知道这是会生病、住院,甚至要死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陈君石教授指出。
但陈君石也表示,尽管中国目前在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方面确实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近些年进步还是很大的。卫生部每年一次的全国范围抽查数据显示,我国食品总体合格率由30年前的50%—60%逐渐上升到现在的90%。此外,中国人越来越健康、长寿,这也是食品安全状况好转的佐证。
然而,仍有不少国外媒体用轰炸式的负面报道不断指责中国食品存在严重的健康隐患,这些不仅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甚至使其上升为“中国威胁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陈君石强调:“中国在出口食品安全方面的确下了很大力气,质量也是有保证的。”而在自我改进之余,中国食品安全需要来自全世界的理解和支持。
各国代表带来先进经验
除理解和支持外,各国与会代表也带来了他们的先进经验:作为农业强国的加拿大有着世界上最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其模式甚至被WHO作为典范向世界各国推广。
加拿大体系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集成、高效、标准化。一、拥有高度集成的机构——加拿大食品检验署,所有和食品安全相关的检验都在这里进行,对危害食品的监管也更为有效;二、需要跟不同部门合作时,确保很高的效率;三、加强推广HACCP(食品安全危害关键点)体系;四、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以此提高自身水平。而加拿大最大的成就,是在2003年发现第一例疯牛病疫情后,食品检验署和卫生部等部门以极快速度制定相关法规、采取有效检验,且这些信息对消费者都是透明的。“我们很快控制了疫情的发展。此后,加拿大牛肉消费量不降反升,这是其他出现疯牛病的国家都没发生过的。”保罗·梅耶说。
此外,加拿大还非常重视消费者的知情权。“我们将尽可能详细的资料公布在卫生部网站上,方便查询。而且只要在我们的网站注册,就能随时获得关于食品召回的最新信息。”
在新西兰,所有的公民都可以参与食品安全决策。国际消费者食品组织协会温迪·麦克格文介绍说:“新西兰食品安全局每年都会召开三次消费者论坛,各类议题都会征求消费者代表的意见。”这些代表有来自传统消费者协会的,也有土著居民和农村消费者代表。
对爱尔兰和日本来说,管理食品标签是他们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爱尔兰卫生与儿童事务部国务部长加拉格尔看来,标签不仅要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还应鼓励他们选择更健康的食品,对反式脂肪的标识就是一例。当前研究结果表明,30%的癌症可以通过饮食避免。所以,让消费者在知情的情况下选择食品,就更重要了。
日本厚生劳动省食品安全部企划情报科国际食室池田千绘子室长则介绍了日本食品标签管理的经验。据日本农业标准(JAS)规定,除大家熟悉的食品名称、保存保质期、制造商等,对食品添加剂的名称、已知可能导致过敏的食物或成分、配料清单都要详细列出。其中,食物过敏原的标识又分强制和推荐两个等级。强制标明的成分有:鸡蛋、牛奶、小麦、荞麦、花生;推荐标明的成分有:鲍鱼、牛肉、鸡肉、猪肉、大豆、蘑菇、桃、苹果、明胶等,非常具体。
调味品网(www.tiaoweiwang.com)行业招商批发平台,提供食品,干货,香料,火锅底料,调味品,酱油,醋,糖,香油,鸡精,调料,味精,番茄酱,芝麻酱等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