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工商局昨天公布了全市24家牲畜定点屠宰企业的规划选址,优化升级后的这24家定点屠宰企业,每天可为广州街坊供应26000头生猪。定点企业更有能力实现生猪的“产销对接”,代宰制将因此逐渐消失,市民吃放心肉更有保障。
吃肉这件事,在政府统一监管下的“生产-加工-销售”无缝对接,是市民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目前业内采取的“代宰制”,是由生猪产品经营者自主选购生猪,委托屠宰厂屠宰加工,这样可能导致环节众多,质量安全反而责任不明晰。而中间配送商也容易垄断市场,托高中间成本,让市民荷包受损。
不过,要说因为“产销对接”,靠大基地就能解决吃肉质量问题,也许言之过早。如果这么简单,只要政府肯花钱就万事大吉,那国人的食品安全问题早就解决了。供港基地的产品好,不仅是政府肯花钱,而是投入了大量人力去保证监管强度,同时香港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对供港食品具备迅速有效的反馈机制。而反观国内市场,政府全流程的监控仍然是高成本且水平不稳定的。
以商品经济角度看,资本的逻辑注定了养殖企业就是一个“制造企业”,无论养猪还是养鸡,作为一种产品,都必须以降低成本、增加资金周转率为前提。因此大规模、速生型的流水生产,必然催生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甚至是某些新型的、隐性的添加物,要完全杜绝确有难度。
其次,广州的猪肉,并非等于广州生产的猪肉。囿于行政部门和地方分割的现实,肉品质量能否真的无缝对接、安全输送到餐桌上也是有待观察的。在这个长链条上,凡是有利益的,都会有人争着去管,相反,只有责任,还要投入人力物力的,往往只能做到抽检的水平,甚至走过场。真的出大问题,*多也是追到肉品出产地,而较少对职能部门问责,如此怎能保证理想的制度能完美地运作下去呢?
现在不少市民之所以喜欢购买商家的品牌猪肉,无非是希望知晓“肉是哪里来的”。只要是有厂家、有出处,那么就算是有了基本的知情权。企业的商誉因此直接和市场挂钩。相比于“买了肉回家发现有问题,可追责24家屠宰场”,市民去找品牌卖家可能更直接。于是品牌化成了无差异农产品的一条出路,哪怕猪肉因此溢价,还是比对整个模糊不清的产业链无力**要好得多。
调味品网(www.tiaoweiwang.com)行业招商批发平台,提供食品,干货,香料,火锅底料,调味品,酱油,醋,糖,香油,鸡精,调料,味精,番茄酱,芝麻酱等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