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状:番茄酱产量降至十年新低
清早的地里弥漫着薄薄的雾气,拖拉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10月25日一大早,陈永江开着拖拉机,来到自家的地里进行秋翻。番茄采收季节已过去1个多月,地里仍零星残存着红色的番茄皮。陈永江说,不管来年种啥,秋翻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陈永江是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东滩村农民。从6年前开始,他家就和村上其他农户一样,开始大面积种植制酱番茄。几年下来,红艳艳的番茄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但是到了2011年,情况发生了改变。由于当年北疆多地气候异常,制酱番茄普遍集中成熟,致使部分企业一时加工不及,一些番茄没有来得及采摘交售就烂到了地里。当年算下来,陈永江的番茄也就刚保本。今年开春,由于担心行情不稳,东滩村很多农户放弃种植番茄,改种了棉花或制种玉米等作物。与此同时,加工企业也把订单收购价格从去年的每公斤0.4元至0.42元降至每公斤0.33元至0.39元,实行“降价限产”。正因为如此,东滩村番茄种植面积降了几乎一半。陈永江家只种了20亩制酱番茄,不到去年的一半。“收购价降了,可其他生产成本却没有下降。”陈永江介绍,光雇人采摘一项,每亩地成本就在六百元上下,除去其他种地开支,亩纯收益也就200多元。
陈永江所在的呼图壁县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种植番茄具有比较优越的水土光热优势。这几年全县大力发展制酱番茄产业,目前已有6家制酱番茄加工企业,日处理能力达到5500吨。2010年,呼图壁县种植番茄6.26万亩,许多农户因为种植番茄发了财。去年,该县番茄种植面积增至8.4万亩,而今年又下降到了5.5万亩。
呼图壁县番茄产业的起伏变化,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新疆番茄产业的发展状况。
据统计,今年新疆番茄种植面积为86.68万亩(地方和兵团合计),比上年减少近60万亩;全疆今年共生产番茄酱43.52万吨,比上年减少近五成,创下近十年来新疆番茄酱产量的新低。
今年年初,昌吉回族自治州有关部门调查显示,针对每公斤0.35元上下的番茄收购价格,很多农户种植积极性确实不高。很多农户反映,现在种番茄的亩成本在1300元至1500元,按每公斤0.35元、亩产5吨计算,一亩地纯收入只有250元—450元;若遇上异常气候,还有赔本的可能。比较效益下降,种植面积自然会减少。而目前的情况也与年初的调查分析基本吻合。
据业内人士分析,今年新疆番茄减产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受2009年以来全球番茄酱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许多番茄制品企业都想方设法减少库存,实行了“限产保价”措施。即通过降低订单收购价格来缩小种植面积,从而降低番茄产量,以期拉动市场进入供求平衡状态。
今年春夏之交,北疆一些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也对番茄产量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专家认为,这不是新疆番茄减产的主因。
几十年来,红色番茄承载了许多新疆人的美好希冀。现在由于价格下降,它对农户的吸引力却在降低。“明年我不打算种番茄了,计划种棉花和制种玉米。”陈永江说,当地很多农户也都有这样的打算。
2挑战:产能急扩遭遇市场寒冬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番茄生产基地,新疆以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被国际上公认为全球少数几个特别适宜种植番茄的地区,出产的番茄酱制品以番茄红素高著称,产品色差、黏稠度等指数均达到世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1980年,新疆建成第一条国产番茄制品生产线。2003年,全疆番茄面积首次突破100万亩,加工企业增加到近40家。而到了2009年,全疆番茄酱生产企业已达103家,产能超过145万吨。当年,全疆番茄酱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10.83万吨,占到当年全国产量的90%以上;新疆一跃成为世界番茄制品产量第二大区,仅次于美国加州。去年,全疆种植制酱番茄146万亩,生产番茄酱82.14万吨。经过近几年的行业扩张,目前,新疆已有116家番茄制品出口企业,317条番茄加工生产线,番茄酱年产能已经突破20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番茄制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与美国加州的河谷地区、欧洲地中海地区并称为全球番茄种植和加工的三大中心,年出口量约占全球番茄酱贸易总量的1/4。
新疆番茄产业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不但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而且也成为出口创汇的大户,推动了自治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这个产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新疆乃至全国番茄产业发展历程中,2008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拐点。
在新疆番茄产业近些年突飞猛进的同时,同样比较适宜种植番茄的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番茄产业也在急速发展。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出口番茄制品114.7万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番茄制品出口国。
在国内产能剧增的同时,国际番茄酱市场却开始进入供大于求的循环周期。而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加剧了国际番茄酱市场的低迷。国际番茄制品供求关系在2008年之前还是略微紧张,2009年至今已转变为严重供大于求。价格也从2008年上半年每吨1200多美元的高位,骤降至每吨600美元至700美元上下,且连续4年来处于低位徘徊,致使约90%产量依赖出口的国内番茄酱加工企业全线亏损,行业陷入异常艰难的局面。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至6月全疆出口番茄酱31万吨,出口均价仍在每吨700美元至750美元间。
由于国内番茄加工企业严重依赖出口,且大都以出口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因此,近几年很多企业为争夺出口份额竞相压价。“自相残杀”,无序竞争,使得整个行业雪上加霜。
外销价格的持续低迷,让国内番茄制品行业不得不冷静审视产量和价格的倒挂关系。为避免产业承受更大损失和风险,“限产保价”便成为其应对局势的主要措施。今年年初,中粮屯河、中基番茄等龙头企业纷纷调整产量,降低订单收购价格,减少订单面积,而这又使得番茄种植户的种植比较效益下降。
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新疆和全国番茄面积逐年缩减,加工企业产能出现大量闲置。据自治区轻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发布的数据,由于今年全疆番茄酱比上年减产38.62万吨,粗略计算,将造成全区轻工行业产值减少20.5亿元。
专家坦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特别是在国内番茄制品极度依赖国际市场外销的背景下,新疆番茄产业的发展已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上。
3共识:开辟国内市场未来可期
危机引人深思。
在今年7月11日于乌鲁木齐举行的中国番茄酱行业大会上,参会的业内外人士经过深入讨论后达成一个重要共识,即依靠加工初级番茄酱的生产模式和单一依赖出口的行业发展格局是不可持续的。当前和今后,必须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并重的格局转变,建立内外均衡的市场结构。同时,产业层次必须由单纯初加工向全产业链延伸,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精细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我们今后的战略是,在保证出口优质客户和传统高端市场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到国内市场的开发上。虽然目前国内番茄行业还处于低谷,但从产业长远发展看前景依然美好。”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覃业龙这样表示。
“世界番茄制品未来的新兴市场在中国。”覃业龙认为,与欧美等国相比,我国国内市场的番茄制品消费量非常低。美国番茄制品的85%都是国内消费,而我国则是90%出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内市场对番茄制品的消费也会日益增长,未来我国将会成为世界番茄制品的重要消费市场。
数据显示,近10年来,世界番茄制品消费量正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美国年人均消费番茄制品已达34公斤,欧盟年人均消费23公斤。在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番茄制品年人均消费量也大于3公斤。而我国目前年人均番茄制品消费量仅为0.6公斤,国内消费市场增长空间极其巨大。有业界人士指出,我国人口有13亿多,如果年人均消费1公斤番茄酱,目前全国百万吨番茄酱的产量尚不够国内市场消费。
其实,国内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番茄制品加工企业已经开始在国内市场开拓方面发力了。这些企业通过加强品牌化经营、产品宣传、研发适合国人消费习惯的产品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养成等方式,逐渐将番茄酱推上了国人的餐桌,成为日常用的调味品。2000年以来,我国人均消费番茄制品年均增速为15%,去年全国消费量已达20万吨。业内人士预计,5年后,国内消费需求将增至40万吨以上。
与此同时,国内如中粮屯河、中基番茄、天业股份、红帆生物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在加强番茄精深产品研发,如进行小包装番茄酱、番茄粉、番茄汁、番茄红素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以拉长番茄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新疆番茄产业要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确实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郭艳芹认为,目前新疆番茄产业进入门槛低、加工产能过剩、行业竞争无序、成本不断上升、产品消费过于依赖国际市场等问题突出。为此,政府应强化产业发展调控,提高准入门槛,不能任由各地盲目增加产能。此外,应运用多种手段协调、指导全疆番茄产业的优化整合升级,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提高番茄产业集中度,增强品牌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和竞争力。
过往30多年里,新疆的番茄产业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经历此番市场风雨后,相信相关部门和企业都会从中学到更多东西,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发展战略,使新疆的番茄产业发展得更加平稳顺畅。
延伸阅读
40%的贸易份额为何换不来国际市场主导权
在国际番茄制品出口贸易中,虽然我国占有约40%的份额,其中又以新疆占有绝大部分,但就目前而言,国内番茄加工企业并没有掌握主导市场定价的话语权。
审视国际番茄产业版图会发现,目前全球有三个番茄主产区,即美国加州、欧洲地中海地区(主要包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5国)和我国的新疆及内蒙古等地区。2011年,世界3大主产区的原料番茄产量分别为:加州110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0%;地中海地区1454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9%;我国67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8%。美国加州番茄制品主要供应美国国内及北美市场。地中海地区则为世界番茄产业的核心区,其中,意大利不仅自身产量大,而且还大量进口中国、美国原料,加工分装后出口到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国际番茄制品的定价也基本在此产生。而作为番茄制品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在国际定价体系中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究其原因,专家分析认为:首先,我国是一个番茄制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却是番茄制品消费小国,全国每年番茄酱产量的90%出口国外,对外依赖度极高;其次,国内出口产品大都以初级加工番茄酱为主,在全产业链当中附加值并不是很高,相应的话语权也就不高,如去年全国出口番茄制品114.7万吨,其中大于5公斤包装的番茄制品就达75.6万吨;其三,由于近几年国际番茄酱市场基本处于买方市场,而国内很多企业又竞相低价销售,这就更使得市场主导权被国外买家所掌控。
虽然国际番茄制品市场近几年持续低迷,但危机中也蕴藏着转机。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500多万吨的番茄酱刚性需求,虽然我国番茄产量只占全球的18%左右,但番茄酱贸易份额却占全球40%,这就意味着中国番茄产量的变化,必然会对全球市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今年6月10日,第十届世界加工番茄大会在北京召开。这一世界番茄加工行业最高规格的会议首次在我国举行,体现了国际番茄加工行业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高度关注。在此次会议上,覃业龙当选为世界加工番茄联合会主席,显示出中国在世界番茄产业中的地位、影响力及竞争力的日益提升。
为推动国际市场复苏回暖,国内番茄行业今年已开始主动应对。年初,中粮屯河率先提出“限产保价”,行业内几大龙头企业纷纷响应,番茄订单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减。此外,在市场价格杠杆的作用下,全球番茄酱主产国的产量也呈下降态势。与此同时,世界加工番茄制品的消费量正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在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增速高达15%以上,这些变化都为市场回暖增加了驱动力。目前,国际番茄酱市场价格已经呈现上扬趋势,到今年10月,新疆番茄酱出口价已升至每吨830至850美元。较去年同期每吨上涨约100美元。
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覃业龙认为,番茄产业供给过剩是有周期性和波动性的,这是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从全球情况看,他预计今年全球番茄制品市场行情会有改善,明年有望迎来一个新的回升向好周期。
专家指出,在市场出现回暖迹象的节点上,也正是国内特别是新疆番茄产业进行行业整合,产品提升,以及市场细分和拓展的有利时机。只有苦练内功,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功课”,减少无序竞争,改善产品结构,国内番茄产业才可能结束对外被动的局面,并有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与贸易份额相匹配的主导权。
调味品网(www.tiaoweiwang.com)行业招商批发平台,提供食品,干货,香料,火锅底料,调味品,酱油,醋,糖,香油,鸡精,调料,味精,番茄酱,芝麻酱等市场行情。